1 總體概念:“福田”
“福田”是深圳市中心區(qū)中軸線所在地的地名,亦為本方案的名稱。福田“湖山擁福,田地生輝”,正昭示了深圳鵬程燦爛的錦繡瑞祥,深圳也正是世界矚目的中國偉大改革開發(fā)的試驗田。
從1979年深圳特區(qū)成立至今的20多年間,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深圳人辛勤耕耘,創(chuàng)新開拓,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人才、科技,金融諸領域都以不同凡響的首創(chuàng)、原創(chuàng)精神,創(chuàng)造了社會主義嶄新的語境,使深圳成為南中國最富活力,最為美麗的現(xiàn)代化城市。
2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同時也面臨兩大挑戰(zhàn)和危機:一是人地關系的危機,工業(yè)化的城市在吞嚙著自然和詩意的鄉(xiāng)村,人們?nèi)找孢h離土地,失去對土地的敬畏和依賴,失去了健康和人性的自我,兒童失去了關于土地的童話和體驗。二是民族文化自我的危機,自從16世紀的羅馬教皇用贖罪券修筑了圣比得廣場,巴洛克之風便從意大利刮到法國,美國,而今又隨全球化浪潮來到了中國、城市化妝運動席卷大江南北,失去的是民族個性、地方精神和中國人的歸屬與認同。
在這種背景下,筆者試圖以大象征,大格局,表達深圳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和噴薄的原創(chuàng)精神(圖1)“田”構成了中心廣場和南中軸景觀的統(tǒng)一肌理,是場地空間形成和活動內(nèi)容設計的基本結構,同時,它是深圳地方精神和多種涵義的載體:田——既為希望的田野,亦是改革開放的偉大試驗田,更是“福田”——幸福之田,瑞祥之田。
田——更是生態(tài)城市理想的景觀實踐,城市含義的拓深和發(fā)展,結合文明史生態(tài)主題的凸現(xiàn),以一種新的視野審視農(nóng)業(yè)景觀,大地肌理,并且將之納入城市的嶄新概念中……
田——也是現(xiàn)代中國景觀個性的一次探索,希望在傳統(tǒng)中國與現(xiàn)代西方之外,找到一條現(xiàn)代中國的景觀之路。本設計方案試圖拋棄被中國歷代文人和造園家臨模已久的所謂傳統(tǒng)形式,同時拒絕西方巴洛克的設計手法,而是直接從五千年中國大地的人文景觀中汲取營養(yǎng),從大地與平民的淳樸和率真中尋找現(xiàn)代中國的景觀性格和形式。
2 方案特色
2.1 一種肌理——田:地域景觀與歷史的延續(xù),紀念性與休閑性空間的轉換,多種涵義的載體
2.1.1 大地肌理的延續(xù),地域自然過程與文化的載體
將“田”從大地走入城市,是城市觀和人地關系認識的革命。是對城鄉(xiāng)二元對立認識最終化解為城鄉(xiāng)一體理想的實踐。田使城市回歸為大地之子,田使城市回歸與平民。
在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之前,深圳的地域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作為沿??图椅幕臐O耕文化,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漁塘和沿海的海田漁耕,都深深地在“田”上打下了烙印。田的營造,田的種植,田的灌溉,田的歡樂,田的意識。田的紀念……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歷史印跡,構成場所的地域和文化背景。
2.1.2 田畝,人與土地和空間尺度關系的轉換深圳中心區(qū)廣場640mX620m,尺度超人,與市民中心和南中軸一起,形成一個紀念性空間。在這一整體的大尺度紀念性空間中,需要有人體尺度的肌理來使之人性化,而同時不破壞場地的整體紀念性。于是“田”成了最好的答案。田是中國人與土地建立聯(lián)系的最根本的界面,田的衡量,即土地的單位“畝”,以畝作為相對統(tǒng)一的尺度,以方作為相對統(tǒng)一形態(tài),實現(xiàn)了人與土地和空間尺度關系的轉換。珠江三角洲的田的種植,田與地形的結合,甚至土地的顏色,田野上的歡樂……等等,都為廣場的細部設計提供了無限的機會。
2.1.3 福田、試驗田與希望的田野:場所與歷史語境的集合
福田中心區(qū)的”福田”地名的由來:源于宋代所題“湖山擁福,田地生輝”一詞;又一說:上沙村始祖開荒造田,塊塊成格,故名為“幅田”。后人諧音為福田,意為“德福于田”。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在這里灑滿了開拓者辛勤的汗水,因而具有了紀念意義。這是一片期待五湖四海的開拓者來耕耘和收獲的肥沃而誠信的五彩斑斕的熱土,因而體現(xiàn)了深圳移民文化的特色。
2.1.4 前耕后讀:中國文化完美價值觀的體現(xiàn)
勤勞開拓,求真務實。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同意語,其中包含了中國文化中最崇尚的精神:勤勞。而勤勞的本意是在田中的用力耕耘。前耕后讀,相映而生輝。已建的北中軸廣場以詩、書、禮、樂為主題,同時也是未來深圳市最大的書城所在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中對文化修養(yǎng)的崇尚,皆可概括為“讀”。將中心廣場立意為田和“耕”,則使市民中心南北兩側珠聯(lián)璧合,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中完美的價值取向——“耕讀”。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耕為生存之本,讀為升遷之路”,兩者的今釋即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這對深圳發(fā)展的繼往開來具有深深遠的意義(圖2)。
2.2 一層林冠,三種空間——亞熱帶群落的豐茂林相,多彩的林蔭和林間場所亞熱帶地帶性植被的豐富多彩的林相是形成本區(qū)景觀特征的一個基本點。它與深圳的改革開放及移民文化特征一起,構成中心區(qū)景觀特色的人文與自然兩大要素。方案強調(diào)了林冠層和林地空間的設計。
(1)馬賽克林冠層設計:在田的肌理上,配植不同高度和不同樹冠的種群,包括常綠闊葉類、針葉類、竹類和落葉類群落斑塊,形成豐富的樹冠組合。在空間上高低錯落,季節(jié)上花開花謝,交疊變化。
(2)林蔭場所:除了規(guī)定的市民廣場外,本方案強調(diào)林蔭作為人的活動層的基本要求。這是根據(jù)深圳的地域氣候及人對蔭涼空間的需求而提出的。林的下墊面多種多樣,包括廣場、硬鋪裝、砂石、草地。
(3)虛、灰、實空間組合:根據(jù)可進入性和開敞性,整個林相由虛、灰、實三類種植斑塊構成。
虛:沒有樹冠或只有疏林樹冠遮蔽的空間:草地、地被或鋪裝基地。
灰:由可進入性樹群構成。由于樹種不同,樹的間距3—10m不等,樹的分枝點高度2—10m左右,形成不同的空間感受。
實:由不可進入性林塊構成,如竹林,作為障景和空間圍合的景觀元素。
將虛和灰空間連在一起,便構成多條南北向視線走廊。三種林地空間構成了整體林相豐富多樣的穿越體驗和空間滯留及了望和庇護體驗。
2.3 一個活動的網(wǎng)絡——印記移民文化的斑斕和多樣化的廣場設計
周圍城市肌理和活動向廣場綠地的滲透和延伸表現(xiàn)為路網(wǎng)和廣場,其中的活動和內(nèi)容將著重顯現(xiàn)和展示移民文化的特點。
(1)路網(wǎng):東西向主要延續(xù)城市路網(wǎng)肌理,方便和引導人流進入或穿越廣場,包括來自二層天橋的人流。南北向則加強中心廣場及南北軸線的連貫性。
(2)廣場:廣場分為三個層次:市民廣場,開敞式,作為全體市民共同的活動中心:南北向帶狀廣場。沿中央軸線兩側分布,下沉式,半圍合,為兩條流動性廣場;林下廣場群,著重體現(xiàn)多地域的移民文化特征。林下廣場群根據(jù)人流規(guī)律和周邊城市功能布置。主要沿兩條東西向的步行干道交替分布。廣場與林相的虛、灰、實三種配植相結合,形成豐富的靜滯與流動空間體驗。眾多的小尺度林下廣場空間,分別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深圳市居民提供一個永久的交流和紀念性場所。每個廣場被賦予某一地域人群的聚會地。他們的名字連同他們故鄉(xiāng)的記憶、他們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被作為廣場的設計元素。這些元素所構成的空間和氛圍又為新的和舊的深圳人提供活動的場所,父輩和祖先的故事從此代代相傳。這種文化的“馬賽克”,同田的肌理和亞熱帶林相的五彩斑斕一起,形成了總體廣場的整體特征(圖3)。
2.4 豎向與場地生態(tài)設計——一種了望與庇護的地勢,一個四水歸明堂的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統(tǒng)中心區(qū)廣場的總體地勢由崗、谷、臺和斗等各種元素構成,呈如下格局,作為視覺和生態(tài)過程的載體:
(1)崗與谷:崗為中央軸線,由市民廣場.水晶島水面。南中軸自然草坡三段構成。拾高在4—6m高度,這一連續(xù)的抬升使來自蓮花山的景觀軸線得以延伸,同時為未來水晶島的高架跨越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為跨越東西向城市道路提供了方便,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一個高覽廣場的觀景“山崗”。
谷與崗呈陰陽關系,在南廣場和南中軸兩區(qū),中軸兩側地勢下降,與南中軸的地下一層商業(yè)基底處于同一平面,構成兩條平行的線性谷地廣場,并下穿場地內(nèi)的東西向城市道路。是流動性的廣場,也是被看的場所。兩條帶狀廣場以中間的草坡之崗為界,似斷而連,構成連綿南北的視線走廊。
(2)臺與斗:將”山巒”抽象為臺,高矗于林冠之上,高出平地5—10m,他們呈島狀分布于南廣場的東西兩側,與城市的二層高架路或過街天橋相連。整個田塊,連同廣場被抬升,鶴立于亞熱帶林冠之上,俯瞰整個廣場。與臺相對應,斗處于廣場的地下通道與城市相連的部位,“田塊”整體下沉,形成下沉式廣場。
(3)“四水歸明堂,財水不外流”:深圳市平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是全國水平的1/3,是全國7個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福田地區(qū)地勢較低,四季降雨分布不均,大雨時排澇堪憂,而場地的綠化灌溉需水量很大。根據(jù)這一場地特征,本方案結合場地高程,設計了一個地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系統(tǒng):將廣場雨水匯聚于中央的兩條谷地,并在中部高崗下建立多個地下過濾池和蓄水池,以便利用于綠化灌溉,水景營造。
3 重點特色景觀設計:一崗,六川,兩廊,八園
(1)一崗,了望的高崗:中央軸線構成山崗,梯田式的種植斑塊,應用當?shù)剜l(xiāng)土禾本科高草構成,包括各類茅草,荻花,象草等,草高在1.5m以下。藝術再現(xiàn)山田景觀,體現(xiàn)對平凡和鄉(xiāng)土物種的尊重,宣揚新的環(huán)境和土地倫理。
(2)六川,南北流動的體驗:平行于崗的六條南北視線廊道,以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棕櫚樹構成綠化景觀特色,通透的林下空間,富于個性的樹冠,線性的流動廊道,成為整個中心區(qū)的結構性景觀元素。
(3)兩廊,東西穿越的體驗:兩條東西向的步道,橫穿廣場,體驗田地斑塊的虛、實、灰的空間變幻。它與田的南北向肌理呈垂直關系,強調(diào)跳躍的穿越體驗,與南北向的?!按ā钡牧鲃芋w驗形成對比。
(4)八園,五谷的紀念與靜思的場所:沿兩條步行廊道,設計八個現(xiàn)代花園,分別以粟、黍、稻、麥、菽五谷和具有強烈的亞熱帶特色的蔗、蕉和菠蘿為主題,用簡約的手法,形成各具特色的現(xiàn)代花園,并提供紀念與教育的空間(圖4)。
4 結束語:呼喚景觀設計中的五四精神
作為開起現(xiàn)代中國標志的五四運動已經(jīng)過去近一個世紀了,而中國的園林,或者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景觀設計,卻似乎至今沒有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禮。本文呼喚在建筑和景觀設計中的五四精神,用中國的“白話景觀”語言,來設計大眾的城市和景觀。五千年中國土地和土地上的表情,平民的田地,莊稼和野草,就是現(xiàn)代中國景觀最基本的”白話“詞匯。它們所承載的之于民族的個性和文化的意義,較之虛偽空洞的、皇家貴族的非常語言和特殊景觀,要深刻的多、豐富的多。
(深圳市中心區(qū)中心廣場及南中軸景現(xiàn)方案設計在7家來自6個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設計單位參與的設計競賽中,被評為3個入圍方案之一。)
[作者簡介]
俞孔堅 (1963-),男,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所長,首席設計師。
李 鴻 (1981-),男,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
李 斌 (1976-),男,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注冊城市規(guī)劃師。
龐 偉 (1966-),男,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設計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