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案例試圖說明如何在城市化過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綠色與藍色基底,最少量地改變原有地形和植被以及歷史遺留的人文痕跡,同時滿足城市人的休閑活動需要。方案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態(tài)廊道的綠色基底上,引入一條以玻璃鋼為材料的紅色飄帶。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環(huán)境解釋系統(tǒng)、鄉(xiāng)土植物標本種植、燈光等功能和設施,用最少的干預,獲得都市人對綠色環(huán)境的最大需求。
一、項目區(qū)位及背景 秦皇島是中國北方著名濱海旅游城市,湯河位于秦皇島市區(qū)西部,因其上游有湯泉而得名。本項目位于海港區(qū)西北,湯河的下游河段兩岸,北起北環(huán)路海陽橋、南至黃河道港城大街橋,該段長約1公里左右,設計范圍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湯河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場地的下游有一防潮蓄水閘,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攔蓄上游來水并向市區(qū)水廠供水,高水位時又能及時宣泄洪水,所以本設計河段水位標高較為穩(wěn)定。
二、場地特征
場地有以下幾大特征,它們?yōu)樵O計提出了挑戰(zhàn)和機會:
1.良好的自然稟賦
由于上游的山地和下游的防潮蓄水閘,使本地段內的水位保持恒定,水質清澈,是秦皇島市的一個水源地;設計地段內除部分被破壞和被占用外,兩岸植被茂密,水生和濕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菱角、菖蒲和蘆葦為主;東岸的鄉(xiāng)土喬木尤其壯觀,主要有楊、柳、刺槐,許多柳樹甚至長在水中;多種魚類和鳥類生物在此棲息。
2.“臟亂差”的人為環(huán)境和殘破的設施
場地具有城郊結合部的典型特征,多處地段已成為垃圾場,污水流向河中,威脅水源衛(wèi)生;殘破的建筑和構筑物包括一些堆料場地和廠房、農用民房、皮劃艇服務用房、湯河苗圃用房、水塔、提灌泵房、防洪丁壩、提灌渠等,大部分遺留的構筑物外立面破損、陳舊,有些已廢棄不用,部分河岸坍塌嚴重。
3.使用需求壓力
目前這一地帶的利用比較復雜,一方面,當?shù)鼐用窈痛迕窭^續(xù)以原有方式使用,如放牧;同時,由于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缺乏管理,場地被低劣的餐館、廢品收購站所青睞;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把它當作游憩地,包括游泳、垂釣、體育鍛煉、獵采等。所以,及時地規(guī)范和引導顯得非常重要。
4.安全隱患和可達性差
場地雖然在城市主干道邊上,對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可達性差,可使用性差;同時,由于人流復雜,空間無序,存在許多管理上的死角,場地對城市居民存在安全隱患,環(huán)境治理迫在眉睫。
5.開發(fā)壓力
沿河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房地產(chǎn)開發(fā),城市擴張正在威脅到湯河,渠化和硬化危險迫近。就在場地的下游河段,兩岸已經(jīng)建成住宅,隨之,河道被花崗巖和水泥硬化,自然植被完全被“園林觀賞植物”替代,大量的廣場和硬地鋪裝、人工的雕塑和噴泉等徹底改變了湯河的生態(tài)綠廊。這是對本地段河道的一個警示和教訓。而實際上,本河段的東側也已經(jīng)建成了大量的住宅,新的房地產(chǎn)項目也在進行中。
三、設計目標
基于以上場地分析以及城市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如何避免對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壞,同時又能滿足城市化和城市擴張對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為本設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本設計的主要目標。河流廊道的自然過程和城市居民對它的功能需求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湯河濱河公園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包括水源保護、鄉(xiāng)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休憩、審美啟智和科普教育。
四、設計對策與景觀構成
為健全上述生態(tài)服務功能,本方案提出以下設計對策:
1.保護和完善一個藍色和綠色基底
嚴格保護原有水域和濕地,嚴格保護現(xiàn)有植被;設計要求工程中不砍一棵樹;避免河道的硬化,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態(tài),對局部塌方河岸,采用生物護堤措施;在此基礎上豐富鄉(xiāng)土物種,包括增加水生和濕生植物,形成一個鄉(xiāng)土植被的綠色基底。
2.建立連續(xù)的自行車和步行系統(tǒng)
沿河兩岸都有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并與城市道路系統(tǒng)相聯(lián)系,使本區(qū)成為城市居民安全性、可達性都很好的場所。木棧道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濕地,使得公園成為漫步者的天堂。
3.一條紅飄帶
這是一個綿延于東岸林中的線性景觀元素,具有多種功能:它與木棧道結合,可以作為座椅;與燈光結合,而成為照明設施;與種植臺結合,而成為植物標本展示廊;與解說系統(tǒng)結合,而成為科普展示廊;與標識系統(tǒng)相結合,而成為一條指示線。它由鋼板構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樹木的存在而發(fā)生寬度和線形的變化;中國紅的色彩,點亮幽暗的河谷林地。
4.五個節(jié)點
沿紅飄帶分布五個節(jié)點,分別以五種草為主題。每個節(jié)點都有一個如“云”的天棚,五個節(jié)點分五種顏色。網(wǎng)架上局部遮擋,有虛實變化,具有遮陰、擋雨的功能,隨著光線的變化,地上的投影也隨之改變。夜間,整個棚架發(fā)出點點星光,創(chuàng)造出一種溫馨的童話氛圍;斜柱如林木,地上鋪裝呼應天棚的投影,在這天與地之間是人的活動休息和專類植物的展示空間。鄉(xiāng)土的狼尾草、須芒草、大油芒、蘆葦、白茅是每個節(jié)點的主導植物。
5.兩個專類植物園區(qū)
(1)宿根植物展示區(qū):總面積約為7700平方米,位于東岸北側原堆料場。通過宿根花卉的不同色彩,構成白色、藍紫色、橙黃色和紅粉色四個花園,周邊包圍著茂密的樹林,營造宜人的氛圍。區(qū)域內除了展示宿根花卉外,還利用場地內原有料廠的建筑基底,設置茶室和景區(qū)服務中心,提供多樣服務,同時,沿道路設置自然主題的陰棚和花架。人們在品茶休憩的同時得到更多的視覺享受,了解到更多的植物知識。
?。?)草本植物園:總面積約為4300平方米,位于場地西岸的北端,與宿根植物園隔河相望。植物園保留了場地原有建筑基底的平面和肌理,在其基礎上加以豐富,用于展示鄉(xiāng)土草本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根據(jù)原有場地帶狀肌理,在以白砂為基底的場地上,種植草塊及成排的喬木、柿樹、白蠟,給場地帶來明顯的季節(jié)特色,形成許多靈活宜人的小空間。場地周邊保留了大量楊林、槐林,適當補植同種植物,以達到林木繁茂的景觀效果。在植物園內還設置了休憩的茶座,供人們賞花觀草、品茶休憩。 "
6.舊建筑和構筑物的保留和利用
包括:專類植物園區(qū)內利用料廠的建筑基底建筑茶室和接待中心;保留和利用西岸水塔作為觀景塔;改造利用泵房,以作為環(huán)境藝術元素;灌渠的利用而成為線形的種植臺;防洪丁壩的保留和利用而成為植物的種植臺。這些構筑物及其遺址的保留和利用,為公園增添了多種意味。
7.一個解說系統(tǒng)
解說系統(tǒng)由23組解說點構成,采用統(tǒng)一的形式分布于東西兩岸,與棧道和各個平臺相結合,用于向人們講解自然和場地知識,使人們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對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起到科普與啟智的作用。
五、結語
我們看到太多的優(yōu)美河道在公園建設和美化的名義下被毀棄,代之以化妝式的、硬化的所謂城市公園。本設計強調對原有自然河道和植被的尊重,哪怕是最野的本地草木,也是值得保護和利用的;對歷史遺跡,哪怕是最尋常的、被認為是破舊的農業(yè)或工業(yè)建筑和曾經(jīng)的水利設施,都應該作為場地的歷史,給予認真的研究和善待,用它們來豐富場地的故事;在此基礎上,疊加新的設計,那應該是當代人的,反映當代生活和審美情趣的。在城市與自然之間,在人與生物之間,在歷史與現(xiàn)代之間,建立一種界面,這種界面便體現(xiàn)為一種設計的景觀。
項目位置:河北省秦皇島市
委 托 方:秦皇島市園林局
建設規(guī)模:20 萬平方米
建成時間:2006 年7月
首席設計師:
俞孔堅 設計總監(jiān):凌世紅 劉向軍 陳晨
設計人員:牛靜 何俊偉 寧維晶 張國軍 孟羽佳 王錚 李何亮 廖生安 羅翠翠 李瑤 白紹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