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城市更新的廣場設計
22
2018-05
編輯:管理員
源于:新聞中心
瀏覽:1424次
2000年1月,山西省陽城縣新上任的黨委書記趙雪梅女士請我去陽城,為城市的改造與更新提一些建議。陽城縣隸屬于晉城市,位于山西東南端,地處太行山脈,故縣城地形變化非常復雜。在陽城呆一天后,我感到小城經(jīng)濟較為富裕,充滿了活力,但是由于數(shù)十年來,城市在沒有完整的規(guī)劃中發(fā)展,于是城市自由蔓延,舊城遭到很大的破壞,環(huán)繞舊城的新城也凌亂無序。整個城市交通混亂、擁擠不堪,除了道路就是房子,幾乎沒有公共開敞空間,甚至于沒有幾棵樹,市民的戶外活動幾乎都是在機動車穿行的街道上進行。而城市的東入口處的環(huán)境更為惡劣,五條道路交匯于此,把所有的汽車都引入了已經(jīng)擁擠不堪的舊城。當?shù)爻墙ú块T設想拓寬舊城中道路,以解決舊城中的交通問題。而這樣并非治本,如果實施,不僅破壞了舊城的尺度,而且還把更多的不需入城的汽車引入舊城之中,造成惡性循環(huán)。另外城市入口處堆積著大量民房與商業(yè)建筑,汽車及行人在建筑的夾縫中通過坑洼不平的東橋,進入城市,這些建筑還把城市保留的部分古城墻遮擋得嚴嚴實實,而無法看到,以致于市民都已經(jīng)忘記了城墻的存在。這就是陽城的東入口環(huán)境,多數(shù)人也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始認識陽城的。
我提出由于數(shù)年的無序發(fā)展造成的城市混亂局面也并非一夕可以改善的,當務之急是要做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編制,使城市在科學與法制的基礎上發(fā)展。同時城市的更新就從城市的東入口開始。通過入口處的城市再設計,重新梳理整個城市的交通體系,加強舊城與城外獲澤河的聯(lián)系,將古城墻展現(xiàn)在市民的面前,把城市入口從擁擠破亂的環(huán)境變成開敞的東門廣場,使市民在擁擠的城市中尋得一片喘息的空間……由于和趙書記彼此合作多年,互相信任,我的建議被采納,并開始著手東門廣場的設計。
進行設計之前必須把視野從3公頃的廣場范圍內(nèi)延伸至整個城市之中,解決交通問題,使通往新城中的車輛在舊城入口外圍就分出,這樣城市外圍的車輛就不必穿越舊城而過,通過新的交通系統(tǒng),城東入口處的五條道路可以減少一條,并且東橋可以由車行橋變成以步行為主的小橋。這樣不僅城市入口處的交通環(huán)境得以徹底改善,形成3公頃的安靜的區(qū)域,整個城市的交通也將更為有序,同時舊城中的車輛將大大減少。
3公頃的地段中都是破舊的民宅和商業(yè)建筑,將全部拆除,僅保留了原有的東橋,把它改造成以步行為主的橋梁。這有很多優(yōu)點,首先解決了舊城與獲澤河及和河東岸的步行聯(lián)系,橋梁經(jīng)過整治可以利用,從而節(jié)省建造經(jīng)費,橋梁又可為廣場的空間與景觀層次帶來豐富的變化。我們把復雜的地形變化作為設計的有利條件。廣場的中心是景觀最為集中和豐富的地區(qū)。層層跌落的平臺把東橋與廣場聯(lián)系起來,人們沿平臺而下,再穿過拱橋的橋孔,可以到達廣場上。一條水簾自最上平臺上流下,跌落至布滿噴泉的水池中。廣場的同心圓鋪裝以這里為圓心,象征古城中十字街的十字形鋪裝也在這里交匯,這些更加強了平臺、水簾和噴泉作為廣場視覺中心的地位。東橋的東部連接晉陽公路和獲澤河,西邊是規(guī)劃中的東門,采用典型的山西古建筑的形式,高高聳立、莊嚴大氣,成為廣場的主體建筑。城門突出于原有的城墻之外,遠遠望去,如同甕城。城門下的高臺中正好可以建造一個兩層高的博物館,陳列古城的歷史文物。
廣場西部是古老的城墻與城門,東部則為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建筑,這些建筑體形變化與廣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室內(nèi)外互相穿插,建筑的屋頂或平臺都成為廣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筑越靠近東門越低,以消除入城的壓抑感。在重要的位置布置圓柱形或圓錐形玻璃體,透明輕盈,減少體積感。建筑的色彩部分來自城市周圍土紅色的山體色彩,部分取自古城墻清磚的灰色。建筑中還設計了一個高大的門形立方體建筑,象征著陽城的新城門,與古建筑的東門在形式上一新一舊,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每當日出之時,站在古老的東門上,看見朝霞透過新城門撒向整個廣場,更能烘托出陽城這一陽光之城的含義。
通過東橋、植物、鋪裝、廣場地面標高的變化,把廣場分為三部分。1、文化廣場,位于東橋南部,以東門下和東橋下的兩個露天樂臺為中心,為全縣民眾提供集會、演出、聯(lián)歡的場所。人們可以在廣場上、在建筑的屋頂與平臺上、在東橋上或在東門上觀看廣場上的活動與演出。2、商業(yè)廣場,在商業(yè)建筑的周圍,建筑的屋頂平臺也是商業(yè)廣場的組成部分,人們可以在購物的同時,在此休憩、交往、觀賞廣場上其他人的活動。商業(yè)廣場同時也是露天劇場的觀眾看臺。3、休閑廣場,位于東橋的北部,種植大量的林蔭樹,提供遮蔭的條件,同時市民可以沿林蔭廣場穿過道路的涵洞,走到獲澤河邊,把廣場與獲澤河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廣場上的種植追求簡單的結構,植物僅分為庭蔭樹、行道樹和散植樹三類。停車場均設在廣場的外圍。
不少人看來東門廣場的平面圖后說廣場帶有解構的味道,很多人問廣場的設計風格。其實,廣場的設計中我們從未追求什么風格,最后的形式完全是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后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我們認為,設計的真諦也在于此。東門廣場絕非目前國內(nèi)的很多在城市空地上或拆遷地中建造的與城市環(huán)境隔絕的廣場,相反,東門廣場是與城市的更新緊密相連的。廣場為城市的結構帶來根本的變革,改善了交通,并且使舊城成為以步行為主的環(huán)境,從而保護了舊城的格局與尺度。廣場的設計與城市設計密不可分,既復雜又充滿挑戰(zhàn)。由于業(yè)主對設計師的信任,并且不限制設計師完成任務的時間,使我們始終飽含濃厚的興趣,在課題研究,而不是完成任務的狀態(tài)下工作,這是最終的設計令設計者和委托方都得到滿意的關鍵。
設計:王向榮、林箐、于濱
商業(yè)建筑設計:孫衛(wèi)國
東門建筑設計:趙鳴、張紅衛(wèi)
效果圖:張璐、曹麗鵑
作者簡介:王向榮/1963年生/男/德國景觀規(guī)劃設計博士/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多義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中心主持設計師(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