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場平民化和大眾化的歷程,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作為契機,一直是景觀設計學科的研究熱點。從"點"到"線"構成的空間體系來研究公共開放空間的景觀整合,以期對城市景觀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1 景觀的大眾化 1.1 景觀
“景觀”一詞,約于16 世紀與17 世紀之交,由荷蘭語Landschap 作為描述自然景色特別是田園景色的繪畫術語引入英語, 演變成現代英語的Landscape 一詞。該詞被賦予了“自然風光的一景或一處景色”的新內涵,即由當初的對風景畫的欣賞轉為對現實風景的欣賞。19 世紀中葉,通過地理學家的使用,德語Landschaf t 在土地規(guī)劃和區(qū)域規(guī)劃領域獲得了新的意義。后來,從“地域綜合體”的概念出發(fā),多學科參與研究的領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觀學) 逐漸形成。在景觀學科中,景觀設計師基于城市公園規(guī)劃的實踐經驗,開始了公園、公園路、城市公園系統、城鎮(zhèn)規(guī)劃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規(guī)劃實踐[122 ] 。
1. 2 景觀設計的社會改革———創(chuàng)造為大眾共享的空間
西方景觀學專業(yè)作為社會改革的內容之一,出現于美國19 世紀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稱為“美國景觀學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國建筑師Calvert Vaux 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標志著城市公園運動的開始。在這之前景觀設計對象主要是鄉(xiāng)村墓園和花園設計,這些項目工程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為少數人服務的、更大部分關注美學的獨立工作。隨著現代工業(yè)主義的第一次爆發(fā),以及外來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國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長,而公園設計理念正適應了這樣的時代需求[3 ] 。公園形式要求以一種更復雜的方式結合社會、政治、環(huán)境、技術和美學等設計更大規(guī)模的場所,服務更多的人。紐約中央公園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公園,也是第一個真正為大眾服務的公園。
“公園運動”為城市居民帶來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綠地。然而,它們還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圍著的一塊塊十分脆弱的沙漠綠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頓公園系統方案,得到高度評價,并被任命為負責整個公園系統建設的景觀師。1878 年,公園系統開始建設,其結合地形地貌,以線性空間連接城市公園,并形成不規(guī)則的圖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國發(fā)起的城市公園運動和公園系統的建立,倡導保障各個階層、尤其是城市工人階級和窮人,在心理、生理、社會和經濟利益和諧發(fā)展。城市開放空間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大眾而不是貴族。從形式上說,它是從貴族專享和特權中解放出來的一種景觀,為大眾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休閑場所,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在這里放松,交往,它反應了大眾價值觀。
自此,景觀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場平民化和大眾化的歷程,現代景觀應平等地呈現給所有的市民。景觀作為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空間而存在,景觀場所的本質是人們的生活區(qū)域,符合公眾休閑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實踐表現為景觀設計,其契機主要是為市民創(chuàng)造公共的開放空間?,F代景觀設計趨向于創(chuàng)造人與環(huán)境的新關系,促成公共空間與交流空間的出現,在景觀中倡導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景觀設計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p ublic open space) 指城市中室外的、對所有市民開放的、提供除基礎設施外一定的活動設施、承載各類公共活動并以承載生活性公共活動為主的場所空間[5 ] 。公共開放空間是整個城市的共享空間,在城市內部使用不具有權利限制,每個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個社會的公共資源;再則,這種公共性還體現在對自然界各種生物的開放上,達到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公共空間還體現了社會的公正與寬容;這種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間”,是匯聚著城市的文化特質、包容著多樣的社會生活和體現著自由精神的場所。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是一個空間系統,由各種類型的空間構成。按空間形式可分為: ①點狀空間,即以點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廣場、公園、綠地等; ②線性空間,即沿某個軸向呈線性分布,如步行軸、綠化軸、濱水綠帶等。
2.1 點狀空間景觀設計
點狀空間是公共開放空間體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種空間形態(tài),這里主要指諸如廣場、公園、街頭綠地、社區(qū)綠地等具有向心形態(tài)的外部空間。
2.1.1重視空間的可達性
可達性強調的是無障礙設計,以及如何使活動更加便捷的設計。如今可達性設計的概念正在往外擴展為通用設計,不僅是殘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樣需要可達性設計;即設計以保障殘疾人的行動功能為基本點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間[6 ] 。
對于景觀環(huán)境設計來說,可達性反應了市民在空間中活動的難易程度,包括距離、時間、內容、費用等?;顒訄龅?、休息設施、服務設施等的可達性影響到人們尤其是殘疾人、老人兒童的活動水平和質量??蛇_性設計反映在環(huán)境各個方面,如入口坡道、扶手、照明、鋪地材料等。還應重視戶外活動的安全性,如:采取防滑、防墜落等措防護施;植物的配置避免選用有毒、有刺的品種[ 7 ] 。
2.1.2 設置各種功能和不同層次的開放空間場所
在不同功能的區(qū)域內應結合各地段的環(huán)境特點,設置不同功能的開放空間,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活動內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公共空間應對各種行為傾向提供支持,賦予空間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性,以提高空間的利用率,通過有效的設計方法使空間具有盡可能多樣的空間體驗。對于空間的劃分可以有多種靈活的方式,如采用標志物,地面高差,鋪裝材料以及其他景觀小品等方式對空間進行暗示。此外,空間環(huán)境設計要注意創(chuàng)造出具有多樣視角、能夠欣賞到各種風景的場所,并注意賦予它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使利用者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自由選擇停留的場所和個人喜好的位置和設施[8 ] 。
[NextPage]
2.1.3 注重與周邊實體空間結合的連續(xù)性設計
在具體地段的點狀空間設計中,要結合周邊的環(huán)境特點,與整體環(huán)境相協調,進行連續(xù)性的空間環(huán)境設計,為人們提供連續(xù)性的空間體驗;并結合實體建筑空間界面,豐富空間層次,使建筑空間與外部空間環(huán)境融為一體、內外部空間均成為有效積極的空間,避免點狀開放空間成為建設后的殘留空地這種消極失落的空間場所。
2.1.4 注重微觀環(huán)境的生態(tài)設計
對于外部環(huán)境的布置更要結合地段的風向、土地植被、當地氣候等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設計,使開放空間成為人們戶外活動的宜人場所。影響戶外舒適性的主要因素有陽光、氣溫和風等。點狀開放空間的選址和設計應盡量滿足夏季陰涼和冬季日照;設計師應事先進行場地日照分析,幫助決定哪些方法來提高可接受日照量或緩解不利效應。類似于日照陰影的需求變化,人們對風的需求也是依氣候和時間變化的;點狀空間周邊的建筑物布局、道路方向、以及植物的行列種植都能影響風的強度和方向。
2.1 5 結合人文景觀環(huán)境,建立“場所精神”
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空間是因為有文脈的積累和傳承,因而賦予了這個場所具有存在感和精神內涵。人知道他身在何處,從而確立自己與環(huán)境的關系,獲得安全感;認同則與文化有關,它通過認識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獲得歸屬感。在點狀空間設計中,通過結合城市人文景觀布局,將城市歷史人文景觀納入現代生活空間中,成為延續(xù)城市文脈、沉淀記憶和寄托精神的場所。
2.2 線性空間景觀設計
城市線性空間,是具備線性關系、有著流通以及景觀產生機制的城市綜合系統[9 ] 。在國外,有關線性空間的研究主要有公園道、綠道、綠色廊道等。1866 年由Olmsted 與Vaux 規(guī)劃設計的第一條公園道,其最顯著特點是把道路兩邊原先已有的分散、獨立的天然和人工綠地銜接起來, 形成公園道。1959 年美國著名的環(huán)境作家威廉•H •懷特(Wil-liam H. White) 在《保護美國城市的開放空間》中首次使用了“綠道”這個詞。查理斯•萊托(CharlesLit tle ,1990) 在其著作《美國的綠道》中將“綠道”進一步定義延伸為線性空間: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qū)、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qū)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 或綠帶( greenbelt )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10 ] 。隨著現代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和景觀生態(tài)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許多學者從景觀生態(tài)學的角度對“綠色通道”進行研究,并逐漸產生了“綠色廊道”的概念。
2.2.1 連通性
在線性空間規(guī)劃建設中,連通性是關鍵。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社區(qū)的擴大,單個“點狀”空間日漸被孤立或與自然區(qū)域隔離。線性空間將這些點狀空間連接,能阻止這些生態(tài)島的進一步孤立,創(chuàng)造與城市建成區(qū)域的緩沖帶和更多的自然棲地。同時,線性空間將公園、居住區(qū)、學校、公共設施、歷史文化資源等相連通,為人們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設施的可達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區(qū)的宜居性。
2.2.2 可達性
線性空間相對于人們住地的區(qū)位是決定著人們使用公共開放空間的方式、頻度的重要因素。Gobster (1995) 在對芝加哥大都市區(qū)13 條不同綠道近3 000 名使用者進行調查后發(fā)現,綠道與住所的距離直接影響其使用格局。他說明了綠道使用的距離衰減規(guī)律,使用者從居住地到綠道的平均距離為6. 4 km ,距離越遠,使用者越少[ 11212 ] 。因此,設計師必須充分考慮到綠道規(guī)劃的位置,盡量接近居住中心。還必須考慮到一些年老的群體等特殊群體。
2.2.3 與機動車道的交叉設計
線性空間作為一種可替代性交通廊道,給人們提供更多選擇的交通方式。線性空間能夠連接出行地和目的地,沿途具有美麗風景,使步行者和騎車人能夠往返于其間。在城市內部的公園與綠色通道之間以及在綠色通道內部可建立連續(xù)的、與機動車道完全分離的非機動車道系統,為人們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健康的綠色通行網絡。對于以休閑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小徑,可以設置綠道與機動車道的交叉路口,并設置清晰的標志,還應設置禁止機動車進入綠道的障礙物。
2.2.4 設計的人文關懷
線性空間的規(guī)劃應該遵從“人的需求”理論和“場所”精神并作為其設計的準則。在綠道設計中,應為步行者、自行車使用者、殘疾人、滑板者等創(chuàng)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環(huán)境和通行空間,促進其所連接的社區(qū)、市民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促進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時,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應該在綠道的沿線附近配備服務設施,如停車場、休息椅、野餐區(qū)、健身設施、垃圾箱、商店和標志系統等。附屬設施盡量集中配置在各個不同等級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減少建設成本,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2.2.5 生態(tài)和文化景觀特色保護
線性空間的設計應具有生態(tài)保護和歷史文化資源景觀保護的功能。從生態(tài)保護方面來說,供給動植物以及人類居住的棲地,并提供物種遷移的通道,并吸收和儲存營養(yǎng)物,提高生物的多樣性,改善氣候等;從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文化景觀特色保護方面來說,線性空間作為一種低強度的開發(fā),是城市環(huán)境中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環(huán)境之間的一個緩沖帶,能有效地保護和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有利于城市更新; 另一方面,規(guī)劃設計應避免更大范圍內的均質性而導致失去文化景觀特色。
2 3 點狀空間和線性空間的景觀整合
對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研究,要把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當成一個系統來研究。由此,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被看成是有諸多要素組成的統一體。研究城市__公共開放空間即研究公共開放空間系統的構成要素,及空間系統要素之間的關系。在此整合被設定為手段。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整合的內涵,即是對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在此意義上,整合就是對開放空間系統進行整理、組合,最終促進城市空間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的過程,引導具有連續(xù)性的行為活動[13 ] 。
點狀空間以靈活的空間形態(tài)滲透到城市各功能空間內部,又保持空間的個體獨立性;線狀空間則連接重要節(jié)點和區(qū)域,是具備線性關系、有著流通以及景觀產生機制的城市綜合系統。例如,公園可以看作是城市點狀空間;而濱水區(qū)則既可以當作是線性的城市開放空間。若沿河的開發(fā)空間是如公園般的空間形式,就可以稱之為“濱河公園”;若是如人行道般的綠化空間,則是具有了線性空間的特征,也具有線性空間整合的功能,視具體形式而定。不管其體現的是什么樣的形式,廣場、公園、綠帶、街道、濱水區(qū)等,它們構成了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網絡系統。
從“點”到“線”構成的空間體系來研究公共開放空間的景觀整合具有重大意義。線性空間可以連接公園、城市廣場、街頭綠地等不同等級、類型的點狀開放空間?!包c狀”空間的斑塊破碎化往往對景觀的空間格局和景觀的美學價值產生負面影響,而各斑塊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響的重要途徑。通過線性空間的建設,破碎化的景觀通過線性自然要素連接起來,能實現景觀從破碎化走向綜合化。同時,線性空間不僅可為動物遷移提供棲息地,還能促進城市地區(qū)生物多樣性提高。當通過綠道網絡體系將環(huán)境敏感區(qū)相互連接時,可大大提高住區(qū)的生態(tài)、娛樂和文化價值。
而在長的線性空間中,在某個節(jié)點上融入城市廣場等點狀空間,可以解除線性空間的單調性。如音樂的節(jié)奏,在此有了一個小高潮。在景觀節(jié)點和標志點處設置點狀開放空間,為景觀整體意象的塑造提供有效的銜接環(huán)節(jié),使開放空間成為景觀序列進程中的靜態(tài)停頓點,增強景觀序列的節(jié)奏感。并且,結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布置,將自然景觀與人的日常行為場所融為一體,并使城市的歷史人文景觀納入到現代生活空間中,成為延續(xù)城市文脈,沉淀記憶和寄托精神的場所。
3 結語 現代景觀承載的功能不斷趨于多元化、多樣化,景觀的意義被進一步豐富,成為被大多數人共享的、樸素的地域景觀。其真正考慮到對大眾的人文關懷,考慮到有足夠的場地和為大多數人所用的空間設施,使人類在聚居的場所空間里能夠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賜:陽光、空氣、無污染的材料質地。
而公共開放空間正體現了景觀的這個意義。公共開放空間中的綠地是新鮮空氣的“發(fā)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種動植物賴以生存和成長的重要條件,也是城市避災、調節(jié)市區(qū)小氣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公共開放空間作為公有財產平等地對所有人開放———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是主人還是過客;這種具有包容性的“公共開放空間”,是蘊含著城市歷史脈絡、匯聚著城市的文化特質、傳播著城市中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包容著多樣的社會生活和體現著自由精神的場所。
從“點”到“線”到“網”對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進行研究,研究點狀空間和線性空間的景觀設計及其整合。通過點狀空間與線性空間在功能與空間結構上的多樣化疊加,從而構成空間緊湊與功能多樣的公共開放空間體,展示和重構城市的景觀。
參考文獻: [1] 張惠遠. 景觀規(guī)劃: 概念,起源與發(fā)展[J] . 應用生態(tài)學報,1999 ,10 (3) :373-378.
[2] 林廣思. 景觀詞義的演變與辨析[J] . 中國園林,2006 ,22 (7) :69-75.
[3] 姚雪艷. 從鄉(xiāng)村花園到都市公園———美國園林今昔略覽[J] .園林,2003 (2) :10-11.
[4] 金紀元. 奧姆斯特德和波士頓公園系統(中) [J] . 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 ,12 (3) :10-12.
[5] 盧一沙. 總體規(guī)劃階段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系統規(guī)劃探究———以南寧市為例[D] . 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08.
[6] 張東輝,李珂. 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辨析[J] . 華中建筑,2009 ,27 (2) :94-96.
[7] 黃筱珍. 從康復花園到健康景觀———基于健康理念的城市景觀設計研究[D] . 上海:同濟大學,2008.
[8] 王瑋琳. 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D] . 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
[9] 王芳. 線性公共空間與城市景觀研究———西安歷史文化名城景觀展示與重構[D] .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10] 劉濱誼,余暢. 美國綠道網絡規(guī)劃的發(fā)展與啟示[J] . 中國園林,2001 (6) :77-81.
[11] 朱強,劉海龍. 綠色通道規(guī)劃研究進展評述[J] . 城市科學,2006 (5) :11-15.
[12] 周年興,
俞孔堅,黃震方. 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 . 生態(tài)學報,2006 ,26 (9) :3108-3116.
[13] 彭小莉. 城市公共空間的整合設計研究[D] . 長沙:湖南大學,2007.